內部協調、業務學習、表彰總結、動員推進……都離不開兩個字:“開會”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,全國已壓縮會議58.6萬個——即使按每個會議只有半小時保守估算,連續開完這些會仍需33年。
  就算每個會只有半小時,開完這些會仍需33年
  全國各黨政機關一年要開多少會?此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或許給出了一個答案:如果按照全國壓縮會議58.6萬多個、下降24.6%計算,開展活動前全國黨政機關的會議至少有238萬個。
  本應是交流探討,卻成為公款旅游的“遮羞布”;原是加強透明監督的會議費,卻成奢侈浪費的“隱身草”。會議層出不窮,說到底是“短期效益至上”原則催生出的短期行為,背後是推諉卸責、規避風險。
  ——大會套著小會,不開就被“批評”。此前新華社記者曾向20多位人大代表問卷調查,九成以上都認為“傳達上級文件精神”成為會議目的“首選”。市裡開的會,如果縣裡沒來得及“傳達”,甚至可能會被上級主管領導批評。
  ——開會暗藏“收費”,權力收手要錢。“每到年底,各種名目的會就‘扎堆’,有些都是借開會的名,行收費的實。”山東一家私營企業主透露,考慮到權力部門與收費者的種種關係,企業不敢輕言拒絕,交費也成了“被自願”。
  ——遇事必先協調,“順手”推卸責任。“開了會、發了文,工作交代下去,責任也就一起交代下去了。”某市直機關的公務員說,“就算將來有了風險,也能一起分擔。”
 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蔣洪認為,“三公”消費越盯越緊,一些招待經費就被作為會議費掩蓋起來。
  2013年9月,財政部等三部門公佈修訂後的《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管理辦法》,針對會議費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規定,預算審批防會議費“爆表”,嚴格報銷審核防堵會議費造假,公示報告增加會議費透明度。
  專家建議,會議費的地方標準必須儘快確立,明確各類會議的支出標準,讓各種“打包”“夾私”行為無所遁形,為每一場會議、每一個文件的“含金量”進行績效打分。據新華社  (原標題:全國壓縮會議58萬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bqbt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